The difference between octane rating and cetane number or rating?
ocatne number or rating is the measure of the resistance of gasoline against improper combustion or pre detonation of the engine(knocking ,spark n pinging).it is measured relative to the mixture of iso octane (2,2,4 trimetyl pentane )and n-heptane .
while as cetane number or rating is the measure of combustion quality of diesel oil or it is the measure of the ignition delay.tthe higher the cetane number of diesel the lesser is the ignition delay and vice versa.
Thursday, 18 June 2009
一心成才 无法成人--转载新周刊
转载仅供参考。个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还是有优势的。但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确实需要改革。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从出生到求学、从升学到毕业、从成家到立业的过程,发生了变异。 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立业的焦虑笼罩每一个人。 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家长奔波在择校、陪读、交费的泥潭里, 学生苦熬在应试、才艺、择业的负担下。幼教大热、就业大冷。教育开端,望子成龙不计天价恐落人后;教育终端,竞争激烈学难致用乏人问津——中国社会经济的 运行,与教育严重错位。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 中国父母们,在无法成人的儿女面前,既是主谋又是从犯,既是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又是教育模式的就范者,既是教育产业和商业的买单人又是投诉人,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受害者,既是暴君又是奴隶。 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令父母苦不堪言、孩子无法成人——这不是爱,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如今我们怎样做家长?重修中国人教育大纲 中国人成长三个阶段:求学、成家、立业。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找不到工作。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中国人的成长链亦面临教育和社会的双风险。 这一年里,中国年轻人脸上写着的茫然,比任何一个年份都多。 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超600万,预计比去年增加70万,比前年增加130万。 中国人的成长链遭遇到最难堪的一环:毕业即失业。可他们曾经这样被加工: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高考、大学教育。19年的中国式教育目的只有一个:成人、成材、进入社会、有份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教育没有社会变化快,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幼教大热、大学生找工作大冷;输入端恐落人后,输出端乏人问津;理想远大,现实无情;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中国社会和经济运行的结构调整,与教育严重错位。 学历、学位、双学位、海归学位、海外留学背景,所学越多,所用越无;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花费愈巨,产出愈低。“成长的烦恼”及至最后一刻幡然醒悟,“读书无用”又有新的论调和说法。 中国学生、中国家长迎来了自己的成长焦虑症。 中国人成长的三段论 中国人成长三阶段:求学、成家、立业。 其中求学和成家在往两头发展:求学越来越早(幼教),成家越来越迟(晚婚),立业却力不从心——房奴、车奴、卡奴、穷忙,每一样,都埋伏着陷阱。社会 复杂、商业险恶、成长唯艰,于是,家长加倍投入,希望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专业、赢在才艺,可最后都不免要倒在失业的枪口下。 社会和教育之间供需的巨大剥离,使得付出必须越来越多,而收获可能越来越少。家长对教育几乎不叫投入成本,而是不惜血本,但在某一刻,血本无归,啃老族、宅居族的出现,使得家长明白教育投资有风险、“入校”需谨慎。 中国教育的产业化和体制改革从包分配到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经历了30年。如果把中国的教育比作一条产品线:高中和高等教育是精英化教学、大众化就业, 收益最大、风险最小;九年义务教育减免了学费,越来越普及,惠及农村,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择校在城里变成一个红火的收费项目;少年宫、才艺班等课 外教育则是家长的另一套因材施教的成长体系,其热度不减反升;早期教育业已市场化,各路品牌纷纷涉水抢滩。 有一次导演张元说,他最反对电视上针对孩童的广告,因为那完全是不对等的诱导。儿童缠着家长购买商品。事实上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针对孩子的“二次销售”:首先是把教育理念灌输给父母,父母再把孩子圈进来。 李阳15年的疯狂英语运动并没有使中国人的英语变得流利起来,反而是新东方等应试教育的项目变成了一个产业。在听闻中学生卖听课笔记居然也演化成创业 项目后,一位大学老师在博客上表达了他的愤怒:“我们一直觉得应试教育有问题,也老是嚷嚷要改革,可是改来改去,竟然改出了这个结果: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们 摇身一变,成为了利用应试教育来牟取利益并与这个反人性的教育体制沆瀣一气甚至为虎作伥的害人虫!” 那些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则另辟蹊径选择私立小学、私立中学、国外留学。他们不认同中国教育,也不想让孩子整天做不完作业,所以就用高花费铺就另外一条道路。 但是,他们骨子里仍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考名校、进入精英阶层,在英语中,专门有一个名词“中国妈妈”,用来指留学陪读的中国妈妈,她们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台湾人亦如此,每个台湾孩子平均学习了三项才艺。这显然都不是“自我选择”,而是“包办教育”。在中国,有人说子女就像父母的财产,不仅父母对其有抚 养权,还有支配权和控制权。从出生开始到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这其中没一件事是父母不操心的,父母几乎把一辈子都搭进了子女的世界中。 无法成人的几个变量:社会、教育、父母之责,父母首当其冲。 教育高消费的群体冲动 中国人热衷于为教育买单。 医疗花费是不得不,教育花费是心甘情愿。北京东北四环附近的一处楼盘项目,因打出“名校全程进驻”的广告,而掀起了抢购热潮。虽然此承诺未能写进购房合同,但家长仍火热咨询,其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一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日前发布,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则高达48万元;而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子女的总成本,为49万元。 一个广州人给儿子从小到大做了笔“预算”,如果按照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以及出国深造的成长路线,养育孩子需要100 万元。其中的教育支出包括学前教育费用1.092万元、幼儿园学费10.2万元、小学教育费18.6万元(含3万元赞助费)、中学教育费用16.8万元 (含3万元赞助费)、大学教育费用4万元和留学教育费用30万元,总计超过80万元。 追求“教育GDP”的盲目冲动,使得政府和教育机构形成一种合谋。教育学者杨东平说:“高教管理追求的就是那些数字和政绩。有人称之为‘教育GDP’,就是规模、速度、科研成果、博士点这些指标化的东西。”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1020万名,比去年减少近4个百分点。有人认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学生因此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的说法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4%,考生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将更大,预计每100个考生中有62个会被录取。高校扩招的盘子和总量仍在增长之中。 这似乎让家长和学生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上大学不再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学毕业将迎来一个险峻的时期。 “就业难和高校扩招没有因果关系,甚至就整个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而言,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位持 这种论调的专家说,“大学以面向未来为使命。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和市场脱节,而是要求大学尽最大努力去揭示那些左右市场的因素和力量,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提供 更好的参考意见,或者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家长的困境 公众对于教育高成本与就业难的双重无奈现象无能为力,这一恶性循环还将继续。 中国家长的教育大纲是:软教育、硬投入、争夺教育资源。现在正是9月份入学前的“活动期”,不少家长开始了他们最为忙碌的日子。一位家长因为孩子的入 学年龄只差几天,而卡在那里入不了学,她不得不为孩子进入一家实验小学发愁:“中间人已经找好关系了,学校也一直答应着,但就是没有下文。” 即便是在北京偏远的郊区,民营性质的幼儿园也四处开花,但仍赶不上入园的速度,稍微好点的幼儿园早就爆满。几千元的入园费对于家长来讲,是一笔不得不给的投入。 但中国家长的教育大纲实在规划得不怎么样,包办孩子的教育战略,到为孩子选择一个他并不喜欢的大学专业后,终于出现了分裂:许多人在毕业时放弃专业改行了。 《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哈佛女孩刘亦婷》、《100个中国孩子的成功报告》,乃至新概念作文、奥数竞赛、国际才艺表演,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 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播下龙种,收获的却可能是跳蚤。 那些不堪忍受教育体制的人,成为教育体制的外逃者,其中不乏成绩优秀的学生。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赞赏发明家EDWIN H. LAND的一篇演讲《伟大的年代》:“我认可他(年轻人)仅仅是个伟大的人,而非天才,他不可能跨越他专长的领域。他不会想到用几百年的时间缩短问题的解 决办法。他不会突然说人民大众就是力量,那是天才做的事情。但是在他自己的领域内他会让事物发展并繁盛;他会因为在他自己的领域内帮助别人变得快乐。在这 个领域内如果他没有取得成功,他会增加不应该被增加的东西。” “自我实现”在中国的受教育者那里只是一个迷梦。他们只有在成人的那一刻起才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此之前,他们被家长包办,然后又被学校包办。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得不走的一段弯路。 “无法成人”的“成人礼”是一张大学毕业证书,此后,他们被抛弃到自我奋斗的历程之中。就业和谋生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页,当它翻过之后,人们才会明白,中国人的教育大纲需要重修了,而不仅仅是增加国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那么简单。 2030年,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 人有远虑,才有近忧。千禧后父母们的焦虑,来自遥远将来的竞争压力。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我终于扛不住了!”一位朋友曾发誓决不让各类补习班、强化班剥夺儿子的童年乐趣,可最终还是缴械投降了。 新世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很像所玩的 过关游戏,进名校、特长班、奥数、钢琴、绘画、高考……没有一关能轻松度过,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世代。父母们担心学校教的东西将来不够用,于是疯狂加码。面对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储备多少兵器似乎都不够用。 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至少主流经济学家们是这么预测的。我们姑且认可这个美好愿景。只是对某些中国人而言,伴随而来的并非风光,而是焦虑。届时,中国人口红利耗尽,中国独特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让当下每位父母忧心,对子女投资的回收遥遥无期。 当下父母的焦虑,是未来竞争压力的预演。目前高昂的教育成本与低落的就业状况双重困境,无疑加剧了这种焦虑,并导致恶性循环。 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拉丁裔将成美国最多人口,届时很可能是拉丁裔总统当政。就是说与老美打交道,除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外,还须兼顾西班牙语。日本人口不再是纯正的大和民 族,就像今日德国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日尔曼民族,2030年德国总统是土耳其裔的也并非不可能。印度人口将达14亿,人口结构年轻,富有创造力,“印度世纪 ”如日中升。 世界人口将逼近80亿,呈现一片“银发”现象,人口结构老化,社会“抚养”成本上升,人口生产力下降。人均寿命超过100岁的国家会出现。生物医药科技将推出“智能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防病未然。 汽车、微波炉甚至鞋子都能成为互联网接收终端,资讯接收实现无时无刻和无所不在。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6至11厘米。人类将遭受更多的暴风雨、飓风、龙卷风的侵袭,并频繁地遭遇严重旱灾和洪灾。 2030年的中国什么样?好预测是,中国荣升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第二位的美国50%,是第三位的印度的两倍。坏预测是,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将有4000万光棍汉找不到老婆,到朝鲜或越南邮购跨国新娘成为新时尚。 2030年人口红利即将耗竭,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从目前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子无力“孝”,父无法“慈”。养老院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服务产业。 “8421”家庭结构(8个老人,4位父母,小俩口加1个孩子)令千禧后们不堪重负。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老人味儿,任何社会变革都会受到顽固抵抗。同时“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愤老情绪在年轻世代中蔓延。 京沪穗这等特大城市中国将达十座以上。大城市人一方面忙于漂洋过海,另一方面又不肯低就低职位的工作,某些岗位无人应聘,年轻人从找不着工作变成不想工作,于是出现“农民填城”现象。可见,农民工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买房不再难,卖房租房倒成了难题。房子会像电器一样大打价格战,买一送一,买大送小,因为每个新世代手里都有超过3套房子(爷爷的1套,父母的1套或无后的姑姑1套,自己1套)。 80后面临才啃老又养老的未来,千禧后则永远啃老。他们面对的世界更热、更平、更挤,能应对自身的问题已难能可贵了。 千禧后们成长的烦恼 对,就是他们,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生的这批人,相信“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一代,看日本卡通长大的一代,从小就酷爱玩拼装车的 一代,视肯德基、麦当劳美味过海鲜山珍的一代,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和新东方英语的一代,被父母拉去上各类补习班、强化班的一代。 现在父母们所有的努力可能会走向反面。好比学钢琴过剩,拉二胡的倒成为稀缺节目。各种个人技能同质化现象依然如今。更要命的是,只注重个人技能培养忽视团队合作,统一意见成为千禧后们的第一难题。作为团体,他们可能成不了任何大事。 千禧后与国外同辈人完全处于同一竞争平台。美国人从小被训练能查资料写独立见解的论文,野营中独立处理生活问题;中国人从小背标准答案,考试要大人陪伴,野营要大人陪伴,找工作要大人陪伴。他们感到自卑。他们怨恨父母和老师把自己教成这个德性。 当下,教育已沦为一部利益机器,它不知淘汰了多少个比尔·盖茨,毁灭多少创业的种子。从小学到大学,灌输教育的极端就是学生只面对一个“标准答案” ——这是老师最偷懒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体制内如此,民办学校亦如是。大一统与高考接轨的教育管制令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想像力,没有诺奖得主是必然 结果。 21世纪的教育要带给学生什么?西方教育以哈佛为例,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第一独自探索世界;第二建立对知识的好奇;第三具备探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把找到的解决方法与他人沟通;第五培养创造力,用崭新方式看问题。这五条似乎没有一条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内。 一直以来,中国存在着两套人才评价体系:一个是现行教育机构+体制内单位,另一个是西式教育+跨国公司;而民营企业的评价指标则只是“实用”两个字。 据闻北大、清华处级以上干部的子弟或教授的子女,多数都被送往国外。中国最高学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同时,国内失败教育制度仍在培养一批批高分低能 最终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中小学仍借各种名目敛钱。学校忙于巧立名目收费,如何教育得好学生?批评现行教育体制者认为,其实最应教授的是德育与美育,而不 是技能。我们正培养一批批有知识、没文化的后代。 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高考不如直接就业,有条件的则选择直接到国外求学,今年中国人用脚投了票,表明对现行教育正失去信心。但更多人则是无可 奈何,对高考这部绞肉机和奥数这种利益游戏,反抗不如顺从。就像那位“终于扛不住”的朋友一样,对强大的现实缴械投降。 中国自古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常识。负责的老师懂得,怎么教比教什么其实更重要。要知道,到了2030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知识让 电脑代劳,社会稀缺的是摆脱困境的想象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方法就这么几条,多少年后学生忘记老师讲过什么,却忘不了教过的方法;心 态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不懂合作,一个千禧后的能力,无论学过的强化班再多,也打拼不过美国人、印度人甚至越南人的团队。 当下,经济学家呼吁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否则中国难以在这波危机中自拔。远虑千禧后们2030年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竞争,近忧现行教育模式,改变在所难 免。“要是你的法则让你沦落到这个地步,那这个法则还管用吗?”这句话来自美国电影《老无所依》,也适合今天中国的父辈们。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从出生到求学、从升学到毕业、从成家到立业的过程,发生了变异。 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立业的焦虑笼罩每一个人。 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家长奔波在择校、陪读、交费的泥潭里, 学生苦熬在应试、才艺、择业的负担下。幼教大热、就业大冷。教育开端,望子成龙不计天价恐落人后;教育终端,竞争激烈学难致用乏人问津——中国社会经济的 运行,与教育严重错位。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 中国父母们,在无法成人的儿女面前,既是主谋又是从犯,既是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又是教育模式的就范者,既是教育产业和商业的买单人又是投诉人,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受害者,既是暴君又是奴隶。 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令父母苦不堪言、孩子无法成人——这不是爱,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如今我们怎样做家长?重修中国人教育大纲 中国人成长三个阶段:求学、成家、立业。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找不到工作。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中国人的成长链亦面临教育和社会的双风险。 这一年里,中国年轻人脸上写着的茫然,比任何一个年份都多。 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超600万,预计比去年增加70万,比前年增加130万。 中国人的成长链遭遇到最难堪的一环:毕业即失业。可他们曾经这样被加工: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高考、大学教育。19年的中国式教育目的只有一个:成人、成材、进入社会、有份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教育没有社会变化快,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幼教大热、大学生找工作大冷;输入端恐落人后,输出端乏人问津;理想远大,现实无情;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中国社会和经济运行的结构调整,与教育严重错位。 学历、学位、双学位、海归学位、海外留学背景,所学越多,所用越无;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花费愈巨,产出愈低。“成长的烦恼”及至最后一刻幡然醒悟,“读书无用”又有新的论调和说法。 中国学生、中国家长迎来了自己的成长焦虑症。 中国人成长的三段论 中国人成长三阶段:求学、成家、立业。 其中求学和成家在往两头发展:求学越来越早(幼教),成家越来越迟(晚婚),立业却力不从心——房奴、车奴、卡奴、穷忙,每一样,都埋伏着陷阱。社会 复杂、商业险恶、成长唯艰,于是,家长加倍投入,希望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专业、赢在才艺,可最后都不免要倒在失业的枪口下。 社会和教育之间供需的巨大剥离,使得付出必须越来越多,而收获可能越来越少。家长对教育几乎不叫投入成本,而是不惜血本,但在某一刻,血本无归,啃老族、宅居族的出现,使得家长明白教育投资有风险、“入校”需谨慎。 中国教育的产业化和体制改革从包分配到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经历了30年。如果把中国的教育比作一条产品线:高中和高等教育是精英化教学、大众化就业, 收益最大、风险最小;九年义务教育减免了学费,越来越普及,惠及农村,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择校在城里变成一个红火的收费项目;少年宫、才艺班等课 外教育则是家长的另一套因材施教的成长体系,其热度不减反升;早期教育业已市场化,各路品牌纷纷涉水抢滩。 有一次导演张元说,他最反对电视上针对孩童的广告,因为那完全是不对等的诱导。儿童缠着家长购买商品。事实上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针对孩子的“二次销售”:首先是把教育理念灌输给父母,父母再把孩子圈进来。 李阳15年的疯狂英语运动并没有使中国人的英语变得流利起来,反而是新东方等应试教育的项目变成了一个产业。在听闻中学生卖听课笔记居然也演化成创业 项目后,一位大学老师在博客上表达了他的愤怒:“我们一直觉得应试教育有问题,也老是嚷嚷要改革,可是改来改去,竟然改出了这个结果: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们 摇身一变,成为了利用应试教育来牟取利益并与这个反人性的教育体制沆瀣一气甚至为虎作伥的害人虫!” 那些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则另辟蹊径选择私立小学、私立中学、国外留学。他们不认同中国教育,也不想让孩子整天做不完作业,所以就用高花费铺就另外一条道路。 但是,他们骨子里仍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考名校、进入精英阶层,在英语中,专门有一个名词“中国妈妈”,用来指留学陪读的中国妈妈,她们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台湾人亦如此,每个台湾孩子平均学习了三项才艺。这显然都不是“自我选择”,而是“包办教育”。在中国,有人说子女就像父母的财产,不仅父母对其有抚 养权,还有支配权和控制权。从出生开始到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这其中没一件事是父母不操心的,父母几乎把一辈子都搭进了子女的世界中。 无法成人的几个变量:社会、教育、父母之责,父母首当其冲。 教育高消费的群体冲动 中国人热衷于为教育买单。 医疗花费是不得不,教育花费是心甘情愿。北京东北四环附近的一处楼盘项目,因打出“名校全程进驻”的广告,而掀起了抢购热潮。虽然此承诺未能写进购房合同,但家长仍火热咨询,其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一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日前发布,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则高达48万元;而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子女的总成本,为49万元。 一个广州人给儿子从小到大做了笔“预算”,如果按照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以及出国深造的成长路线,养育孩子需要100 万元。其中的教育支出包括学前教育费用1.092万元、幼儿园学费10.2万元、小学教育费18.6万元(含3万元赞助费)、中学教育费用16.8万元 (含3万元赞助费)、大学教育费用4万元和留学教育费用30万元,总计超过80万元。 追求“教育GDP”的盲目冲动,使得政府和教育机构形成一种合谋。教育学者杨东平说:“高教管理追求的就是那些数字和政绩。有人称之为‘教育GDP’,就是规模、速度、科研成果、博士点这些指标化的东西。”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1020万名,比去年减少近4个百分点。有人认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学生因此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的说法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4%,考生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将更大,预计每100个考生中有62个会被录取。高校扩招的盘子和总量仍在增长之中。 这似乎让家长和学生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上大学不再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学毕业将迎来一个险峻的时期。 “就业难和高校扩招没有因果关系,甚至就整个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而言,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位持 这种论调的专家说,“大学以面向未来为使命。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和市场脱节,而是要求大学尽最大努力去揭示那些左右市场的因素和力量,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提供 更好的参考意见,或者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家长的困境 公众对于教育高成本与就业难的双重无奈现象无能为力,这一恶性循环还将继续。 中国家长的教育大纲是:软教育、硬投入、争夺教育资源。现在正是9月份入学前的“活动期”,不少家长开始了他们最为忙碌的日子。一位家长因为孩子的入 学年龄只差几天,而卡在那里入不了学,她不得不为孩子进入一家实验小学发愁:“中间人已经找好关系了,学校也一直答应着,但就是没有下文。” 即便是在北京偏远的郊区,民营性质的幼儿园也四处开花,但仍赶不上入园的速度,稍微好点的幼儿园早就爆满。几千元的入园费对于家长来讲,是一笔不得不给的投入。 但中国家长的教育大纲实在规划得不怎么样,包办孩子的教育战略,到为孩子选择一个他并不喜欢的大学专业后,终于出现了分裂:许多人在毕业时放弃专业改行了。 《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哈佛女孩刘亦婷》、《100个中国孩子的成功报告》,乃至新概念作文、奥数竞赛、国际才艺表演,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 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播下龙种,收获的却可能是跳蚤。 那些不堪忍受教育体制的人,成为教育体制的外逃者,其中不乏成绩优秀的学生。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赞赏发明家EDWIN H. LAND的一篇演讲《伟大的年代》:“我认可他(年轻人)仅仅是个伟大的人,而非天才,他不可能跨越他专长的领域。他不会想到用几百年的时间缩短问题的解 决办法。他不会突然说人民大众就是力量,那是天才做的事情。但是在他自己的领域内他会让事物发展并繁盛;他会因为在他自己的领域内帮助别人变得快乐。在这 个领域内如果他没有取得成功,他会增加不应该被增加的东西。” “自我实现”在中国的受教育者那里只是一个迷梦。他们只有在成人的那一刻起才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此之前,他们被家长包办,然后又被学校包办。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得不走的一段弯路。 “无法成人”的“成人礼”是一张大学毕业证书,此后,他们被抛弃到自我奋斗的历程之中。就业和谋生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页,当它翻过之后,人们才会明白,中国人的教育大纲需要重修了,而不仅仅是增加国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那么简单。 2030年,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 人有远虑,才有近忧。千禧后父母们的焦虑,来自遥远将来的竞争压力。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我终于扛不住了!”一位朋友曾发誓决不让各类补习班、强化班剥夺儿子的童年乐趣,可最终还是缴械投降了。 新世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很像所玩的 过关游戏,进名校、特长班、奥数、钢琴、绘画、高考……没有一关能轻松度过,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世代。父母们担心学校教的东西将来不够用,于是疯狂加码。面对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储备多少兵器似乎都不够用。 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至少主流经济学家们是这么预测的。我们姑且认可这个美好愿景。只是对某些中国人而言,伴随而来的并非风光,而是焦虑。届时,中国人口红利耗尽,中国独特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让当下每位父母忧心,对子女投资的回收遥遥无期。 当下父母的焦虑,是未来竞争压力的预演。目前高昂的教育成本与低落的就业状况双重困境,无疑加剧了这种焦虑,并导致恶性循环。 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拉丁裔将成美国最多人口,届时很可能是拉丁裔总统当政。就是说与老美打交道,除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外,还须兼顾西班牙语。日本人口不再是纯正的大和民 族,就像今日德国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日尔曼民族,2030年德国总统是土耳其裔的也并非不可能。印度人口将达14亿,人口结构年轻,富有创造力,“印度世纪 ”如日中升。 世界人口将逼近80亿,呈现一片“银发”现象,人口结构老化,社会“抚养”成本上升,人口生产力下降。人均寿命超过100岁的国家会出现。生物医药科技将推出“智能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防病未然。 汽车、微波炉甚至鞋子都能成为互联网接收终端,资讯接收实现无时无刻和无所不在。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6至11厘米。人类将遭受更多的暴风雨、飓风、龙卷风的侵袭,并频繁地遭遇严重旱灾和洪灾。 2030年的中国什么样?好预测是,中国荣升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第二位的美国50%,是第三位的印度的两倍。坏预测是,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将有4000万光棍汉找不到老婆,到朝鲜或越南邮购跨国新娘成为新时尚。 2030年人口红利即将耗竭,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从目前15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变为3.3个劳动力供养1个老人。子无力“孝”,父无法“慈”。养老院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服务产业。 “8421”家庭结构(8个老人,4位父母,小俩口加1个孩子)令千禧后们不堪重负。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老人味儿,任何社会变革都会受到顽固抵抗。同时“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愤老情绪在年轻世代中蔓延。 京沪穗这等特大城市中国将达十座以上。大城市人一方面忙于漂洋过海,另一方面又不肯低就低职位的工作,某些岗位无人应聘,年轻人从找不着工作变成不想工作,于是出现“农民填城”现象。可见,农民工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买房不再难,卖房租房倒成了难题。房子会像电器一样大打价格战,买一送一,买大送小,因为每个新世代手里都有超过3套房子(爷爷的1套,父母的1套或无后的姑姑1套,自己1套)。 80后面临才啃老又养老的未来,千禧后则永远啃老。他们面对的世界更热、更平、更挤,能应对自身的问题已难能可贵了。 千禧后们成长的烦恼 对,就是他们,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生的这批人,相信“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一代,看日本卡通长大的一代,从小就酷爱玩拼装车的 一代,视肯德基、麦当劳美味过海鲜山珍的一代,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和新东方英语的一代,被父母拉去上各类补习班、强化班的一代。 现在父母们所有的努力可能会走向反面。好比学钢琴过剩,拉二胡的倒成为稀缺节目。各种个人技能同质化现象依然如今。更要命的是,只注重个人技能培养忽视团队合作,统一意见成为千禧后们的第一难题。作为团体,他们可能成不了任何大事。 千禧后与国外同辈人完全处于同一竞争平台。美国人从小被训练能查资料写独立见解的论文,野营中独立处理生活问题;中国人从小背标准答案,考试要大人陪伴,野营要大人陪伴,找工作要大人陪伴。他们感到自卑。他们怨恨父母和老师把自己教成这个德性。 当下,教育已沦为一部利益机器,它不知淘汰了多少个比尔·盖茨,毁灭多少创业的种子。从小学到大学,灌输教育的极端就是学生只面对一个“标准答案” ——这是老师最偷懒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体制内如此,民办学校亦如是。大一统与高考接轨的教育管制令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想像力,没有诺奖得主是必然 结果。 21世纪的教育要带给学生什么?西方教育以哈佛为例,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第一独自探索世界;第二建立对知识的好奇;第三具备探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把找到的解决方法与他人沟通;第五培养创造力,用崭新方式看问题。这五条似乎没有一条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内。 一直以来,中国存在着两套人才评价体系:一个是现行教育机构+体制内单位,另一个是西式教育+跨国公司;而民营企业的评价指标则只是“实用”两个字。 据闻北大、清华处级以上干部的子弟或教授的子女,多数都被送往国外。中国最高学府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同时,国内失败教育制度仍在培养一批批高分低能 最终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中小学仍借各种名目敛钱。学校忙于巧立名目收费,如何教育得好学生?批评现行教育体制者认为,其实最应教授的是德育与美育,而不 是技能。我们正培养一批批有知识、没文化的后代。 考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高考不如直接就业,有条件的则选择直接到国外求学,今年中国人用脚投了票,表明对现行教育正失去信心。但更多人则是无可 奈何,对高考这部绞肉机和奥数这种利益游戏,反抗不如顺从。就像那位“终于扛不住”的朋友一样,对强大的现实缴械投降。 中国自古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常识。负责的老师懂得,怎么教比教什么其实更重要。要知道,到了2030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当知识让 电脑代劳,社会稀缺的是摆脱困境的想象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方法就这么几条,多少年后学生忘记老师讲过什么,却忘不了教过的方法;心 态比能力更重要,如果不懂合作,一个千禧后的能力,无论学过的强化班再多,也打拼不过美国人、印度人甚至越南人的团队。 当下,经济学家呼吁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否则中国难以在这波危机中自拔。远虑千禧后们2030年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竞争,近忧现行教育模式,改变在所难 免。“要是你的法则让你沦落到这个地步,那这个法则还管用吗?”这句话来自美国电影《老无所依》,也适合今天中国的父辈们。
Monday, 15 June 2009
(转)我眼中的英国二手车:便宜但也有购买“陷阱“http://www.che168.com/article/html/200512/20051212/20051212_118447_1.html
编者按
本文作者在北京是卖宝马的,现在英国培训,其间经历了几次帮朋友购车的过程,文中详尽的描述了如何挑车和与经销商打交道的过程,而其中一句“原来世界上哪里的经销商隐瞒事实的作法都是相似的“或许是我们消费者能够借鉴的。
初识英国二手车;自动挡只卖4000元
到英国的第一天,我本想调整一下时差,可是中午接到洁打来的电话,说一会儿,她一个朋友要去买辆二手车,知道我以前是搞汽车这行的,多少还是知道一些关于汽车的知识的,帮忙去挑挑车。我刚到闲来无事,正好走一趟,就算在伦敦玩了。
下午3点来钟,洁来找我了。她的一个女邻居,来自中国江苏的小女孩,要买辆菲亚特的PANTO。她们还找了另外两个中国男孩子,其中一个男孩子开着他的车,是一辆三菱的普通的四门轿车,我在国内根本没有见过的,也是他买的二手车。我早就在国内听好多从国外回来的客户说,国外的二手车市场非常活跃,比国内二手车市场成熟多了。这回印证一下。
我们一同上路,刚要走时,又开来一两银色的丰田小跑车,下来了一群男孩子,年龄都不大,也就是19、2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为首的下来跟我们打招呼。原来开三菱的男孩子认识他们,听他们说那辆丰田的小跑车,也是他们刚买的,花了2000镑,合人民币30000元。我看了看车况,相当不错,在国内这样的二手车怎么也得卖十五六万的,当然,国内也没这种车型。我初步认识到这里的二手车有多便宜了。
往西走,出了伦敦市区,我们终于找到了要买车的地方,是一个巴基斯坦人在网上公布的卖车信息。这里的人都是这样买卖二手商品的,英国这种电子商务做得比较成熟。当然,我看路边也有好多二手车场出售二手车,还有路边停放的车上也有贴着此车欲出售等的二手车交易方式。
我们终于看到女孩子看中的车子,是辆菲亚特的PANTO,国内没有这款车,不过,样子比较像菲亚特的Palio。我试了试车,发动机声音太大,简直是噪音了,打开引擎盖,我一眼就看出这车撞过,而且大修过,可是,卖车的人从来就没有提过这事。我明白了,原来无论在哪里,都有隐瞒实际信息卖车的,英国也一样。不过,这都逃不了我的法眼!法眼说得有些夸张了,反正这车的问题看出来了,所以我们连价钱都没再谈,那人出价600镑,后来说500镑,合人民币7000元,我们都不要了。后来,我听那些新认识的朋友说,在英国还能花200镑买台自动档的汽车呢,而且有的性能还很不错,有个认识的中国大姐开了7年200镑的车,到现在还没坏过呢!我初到英国,挺难以想象合人民币才几千块钱,就能买到自动档的汽车,而且不是那种破车。这让我对国外的二手车市场有了进一步认识。
路边急买二手车:操作简便
那个要买车的女孩子看到这辆菲亚特破车不能买,心里很焦急,脸胀得通红。路上,女孩说她明天上班就要到新的地方打工了,很远,一定要有车才行的。看来,她的计划要泡汤了。她不停的嘀咕着“网上明明看上去挺好的,被这个阿三吹得天花乱坠的,被骗了,被骗了!”女孩子是南方人,带着南方口音,更让人觉得怜香惜玉的,为她买不成车而难受。
只好往回返了,女孩很是难过,车慢慢前行,而我们就只能劝她,她只是默默不语的看着窗外。我们沿着伦敦狭窄的街道往回走,车内气氛比较凝重。我心想,这下买不成车了,我本想看看二手车的交易情况呢!突然,那个女孩子叫一声“停车”,我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蒙了。车停在路边,那个女孩跑下车。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因为伦敦这边有许多把车停在街边,车上贴有“此车要卖”的标签,把该车的里程数、行驶年限和排量、车主的联系方式等等信息写出来,实际上,北京也逐渐有很多这样的售车情况了。在北京街头,也经常会看见路上的车贴着这样的标签。只不过,没有像在伦敦这么普遍,经常能看到的。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二手车交易方式。
那女孩子跑下车,看到路边停着一辆。我走过去一看,是Ford MODEO,老款的那种,深色的,1600cc的排量, 96年的车了,只标价600镑,外观来看,还不错!现在国内生产的Ford MONDEO 是新款的了,这辆是它的上一代产品。不过,在国内有,但是还真很少见到。车上的纸条有车主的电话。女孩子买车的特点都有共性,就是只关心外观好看与否,别的什么性能都是次要的,这点那里的女孩子都是共通的。这位南方女孩在百般沮丧之时,往车窗外看去,相中了这辆车的外形,就准备和车主谈谈,有心要买下了。给车主打过电话,车主很快就赶到了,听英语的发音不是本地的,看样子像是来自东欧的,后来洁告诉我,他们是来自罗马尼亚的。
南方女孩和车主谈了谈车价,而我们就来检查车况。我打开引擎盖看看前车头是否有过撞击,听了听发动机的声音,我认为都状况良好,只是在前保险杠上和后备箱处有一些不是很严重的伤痕——说明有过小碰撞,想想十年的车了,有些小伤也很正常。由于这时已经晚上9点了,又这么仓促,我看车身以及发动机其他部位只能凭着路灯将就看了,基本上我是凭感觉,没发现有什么问题。试开了一下车,由于在国内开车都是左开的,在这里是右开的,我第一次在英国开车,左手控制档位,还真有些不适应,不过,开车时间已经六年了,所以很快也就适应了。没敢多开英国是在左边道开,我初来驾到的,不敢多开,试试加速,车的整体感觉还行,发动机声音也算正常。那边价格最终谈妥了,500镑,成交了,我一想合成人民币才7000元,买一台三厢式FORD车的确太划算了。很快交易完成,付钱,开车,走人,根本没有在国内的过户不过户一说,交易简便,车主把保养手册,各种汽车证明等等交给那个南方女孩,一切都很顺利。就这样,我们就快速的把一辆路边的二手车买走了!由于天黑,刚开始我还以为这辆FORD MONDEO 是黑色的,后来交易完成后,我才看清原来是墨绿色的,英国的二手汽车交易就这么简单快捷,简捷得难以想象。我们一路上狂奔,那辆新买的二手FORD MONDEO,紧跟我们前面这辆三菱小车,动力性十足,女孩子快乐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到经销商处买二手车:车主故意隐瞒实情,挑车要仔细
到英国的第三天,我到隔壁的邻居赵哥家坐坐。他们是一对沈阳来的夫妇,正在ebay上找伦敦二手车的情况。我一问才知道他们要买二手车,主要是要在这边中餐馆送餐使用,当然,有车家用更方便。我毛遂自荐帮他们选车,他们看到我这个“专业人士”,就欣然接受了。
他们原本有辆二手的丰田车,他们开了一年,买时1600镑,车的助力油总漏,修了好几回,后来卖给了一个福建人,卖了1500镑,很赚了。据说,那个福建人什么都不懂,第二天还问他们油箱盖怎么打开呢!他们要选2000镑左右的,最高不超过2500镑的车。起初,他们的另一个朋友,来自河南洛河的楠哥说考虑个A4,我总是拿北京的车价比较,一看网上,2500镑还真能买上一台。在国内4、5万人民币根本不要考虑买A4呀,就是捷达,也就是老款一般的,里程数还不少的那种。这里竟然能买到A4,对于我这样刚来的,简直不可思议,这就是英国二手车的现实。
我帮他们选车的时候,对于在这里的二手车手续有了一定的了解。英国这里二手车,车辆有MOT,也就是国内尾气等检测,车辆上路要交路税,也就是国内的养路费,车船使用税等等。这些都是我接触的新名词,不过,我以前国内有车,而且又是搞车的,相对照起来还是可以很快理解的。理解他们跟我说,他们得买保险。这里的中国人一般都不买保险,一方面,保险比较贵,好车,像宝马、奔驰、奥迪等保险系数高,所以保费也相应比较高,有时要高出一般车好几百镑,甚至上千镑,便宜的车也要二三百镑。但对于赵哥他们要长期在英国居住的,买保险就是必要的,因为这里的保险制度比国内完善,每年要给不断的优惠,时间一长,无论你买什么车,可能保费都会变得很便宜了,当然是在不出事故的情况下。这里各个保险公司都是联网的,各种情况,出没出险等保险理赔情况一目了然。不像国内的保险公司,如果你的车子今年出过险,那可以换家公司,照样能够得到优惠,就是这么简单。可英国这边,反而不行,因为这里比较讲究信誉,这点很重要,随着我生活的深入,对信誉二字在英国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
他们在网上找到一辆高尔夫,照片拍得很好看,银色的,描述的车况也很不错。只不过,离我们住的地方比较远。楠哥开着他的那辆“沃克斯豪尔”英国车,1400镑买的,去了高尔夫车所在地。那地方在伦敦外,我到这里没两天,反正晕菜了,不辨东南西北。我们到了目的地,这里有好多的车场,FIAT的,SEAT的,Ford车的展厅等等。因为我们出发时就已经5点多了,又得找地方,等我们找到地方联系车主就已经八点半了,天已经很黑了!车主,一个典型的英国年轻人,把他的那辆高尔夫开来了,是1400cc的手档车,1996年的车了,改装过了,大轮毂宽胎,大包围。从外观上看,车还不错,不过,打开引擎盖我一看,左侧叶子板撞过,左前车大灯换过。这些情况,车主没有事先跟我们说,可能是想隐瞒,如果我们不懂,就糊弄过去了。他看我懂车,立刻就跟我解释这边的确撞过等等,怎么怎么样的修了,我一看他张牙舞爪、一脸紧张的样子,我心里直好笑。之后,试一下车,我们都感到车没有助力转向,方向盘太沉。我们都不能接收这辆没有助力转向,还撞过的车。他标价2100镑,后来降到1600镑,我们根本不考虑了。经过短短三天,我对这里的二手车价有了更深的了解,这里的高尔夫等大众车价格是很高的,有的时候跟二手的奥迪车价格差不多。我们悻悻而归。正要回家,楠哥的那辆“沃克斯豪尔”牌汽车一打着火声音就不对了,呜呜的声音,像跑车声了,好震耳。我下车一看,初步判断好像是排气管出气口处有裂缝了,不过不影响开车。二手车出现了老化问题,这里的状况和国内一样,不过,他的车开了7万多英里,约十万公里了,也是该有这种现象了。我跟他说不用担心,明天查查就是了,不影响驾驶,我们回家继续找车。
我们最终的意见是,不选择私人手里购车了,虽然便宜,但是质量不能保证,还是到经销商手里选车吧,这里的经销商会把车辆的情况如实的告诉顾客的,因为他们要顾及信誉。我们的主攻方向变成了经销商的车辆,经过一天的努力,在网上找到两辆相对较合适的车备选,一个是墨绿色的mazda 323F,国内有这款,不过,这辆车是手档的,两厢式,国内没有。国内的马自达都是自动档的,三厢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后屁股车!另外一辆是ROVER。我们都看上了马自达,觉得这车不赖。不过,就是这个经销商的位置太偏了,也是外伦敦,我们位于伦敦东部,它的位置在伦敦西部,就像在北京我们在四惠,而它的位置在门头沟区。楠哥开车去不了了,因为车有问题了,他不放心开了。我们只能一行坐伦敦地铁,之后坐火车去了。在网上的标价,这车是2250镑,去的头天晚上赵哥的媳妇李姐给车商打电话,他说最低能给1800镑,我们有些疑虑,这车一下便宜那么多,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哪里的经销商都很精明
我们一行三人去了那个车场,真的好远,我又一次横穿伦敦,从东边到西边,从早上九点出发,到下午1点多了,才到当地火车站!下了火车,我们在车站给那个经销商打电话,他派人来接我们,说五分钟就到。而我们在瑟瑟的秋风中,足足等了20分钟,终于等来了,是一辆奔驰ML270吉普,开车的是一个印度裔青年。坐在车上,我们听着欢快的印度歌曲,走了10多分钟,到了那个车场。这个车场不是很大,也就是像北京的一个中等的汽车加油站那样大小,里面停满了二手车,什么本田呀,丰田呀,福特呀等等。而我们要看的那辆车,他们正在冲洗。看来我们多等的时间,是为了让他们做些准备工作,拖延时间。这样看来,世界各地的经销商都会采取这样的办法拖延时间。
我们也没太在意,很快投入到查车的过程当中,查车身,看发动机,检查线路好坏,听引擎声音,试车等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我点头认定是好车,此车没撞过,各方面都不错,而且保养的也很好,经销商手里的车就是经销商的车,整得挺好。那个接我们的印度阿三看着我仔细查车,知道我懂,总用那种警觉的眼神看我,看得我很不自在,这也许就是同行是冤家吧,怕我看出问题。试车时,我坐在副驾驶位置,阿三不让我们开,怕我们的技术不好,把车开坏了。经销商做事情就是认真、周到和正规。
很快成交了。1800镑,他们给车作一次保养120镑,一共是1920镑。在这里做的保养价格很便宜,可能是因为这里比较偏,在外伦敦,也就是伦敦的远郊区县,要是在伦敦市里做全面保养要300镑左右呢,这是赵哥跟我说的,我其实根本不知道这些。车场老板是接我们的阿三的哥哥,拄了个拐杖,他说他的左腿前两天跟人家飚车撞车撞伤了,打着石膏。我们没有那么多现金,那个印度阿三就开着那辆奔驰把我们送到附近的银行,趁着赵哥他们去取钱,我和那个印度阿三闲聊,他告诉我,他的这辆奔驰ML270买的时候花了28000镑,我想了想,合人民币43万左右吧,是比国内便宜,国内一般奔驰ML320比较多,我估计售价一般在70多万吧,因为他和宝马x5 3.0属于同级产品,X5 3.0i在国内也差不多这样的价格了。那么奔驰的ML270排量小了一点,国内就算买也估计得60万,所以还是英国这边便宜多了。
我们付完车钱,赵哥把车牌和车型告诉了保险公司作登记之后,车也保养的差不多了。车是由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哥们做的保养,我跟他聊了聊,他说这车不错,我趁着他换机油,把车在架子上升起来的时候,查了查底盘,还真没什么问题。保养完,赵哥他们也和经销商办完了交接手续,我们在附近的加油站加了油。经销商就是经销商,精明到卖给我们时,油箱里的油都见底了!我们公司要卖新车时,也都是这样的,原来哪里的经销商也都是一样啊,都是那么精明!
赵哥开着两厢mazda 323F。这车有CD,有助力转向,真皮座椅等等,他和他媳妇李姐都很满意,后来我试了试车,也感觉很不错的。赵哥后来说那个印度老板说,头天晚上他们给他打电话,太晚了,他已经休息了,接电话没有清醒,所以把车价说低了,他们原本还有一辆mazda,标价1900镑的,误认为是那辆呢,一下便宜多了,但说话算数,既然我们老远来的,就按那个价格了。我们占便宜了,或许他就是给我们一个心里安慰罢了,赚钱还是赚的。我又问赵哥为什么要买手档的,自动档的多好开呀。他跟我说,伦敦汽油比较贵,所以手档的车比较省油。到加油站,这里油是每升0.9镑,合人民币将近14块钱了。想想如果在国内,现在4块多钱人们就已经感觉很贵了,这里每升14块钱,那大家在国内还开得起车么!?这次买车使我感到还是在经销商处买车比较保险,不过,肯定要比从私人那里买,车价会贵一些,因为经销商肯定要赚更多的利润的。总体来说,各有利弊。
12万元的宝马,我们却不敢买了
我总觉得这些天看的车还属于低价位二手车,没有什么机会看到更高价位的好车!机会终于来了,我的房东给我打电话,他的一个朋友要买车,他看上了一辆宝马330ci双门跑车,我在国内最熟悉不过的就是宝马车了。
我跟那个朋友,在约好的地点见面,他们来接我。我如约到达指定地点,一辆天蓝色的奥迪A6停在我的身边,开车的人就是我那个房东的朋友。这个朋友我叫他韩,我们相互之间认识了一下,之后直奔目的地而去。路上,他把关于那辆宝马的基本情况给我介绍了一下。他说他看上一款330ci,双门硬顶,2001年车,黑色的,标价9500镑,他能谈到8500镑!以我这一段的经验,这个价位挺不错的。一般情况下,在伦敦,买二手宝马,年头这么短的,价格在8000多镑的,真的不多!别忘了,330ci这款车,我认为无论从操控性到驾驶性各个角度都是非常完美的一款车,我在国内多次试驾,真是感觉非常好,充分能够感受到宝马出色的驾驶乐趣。这款车也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款中高档车型。我初步的跟那个朋友解释了一下,那个朋友也是个非常喜欢车的人,前后在英国已经换过10多辆车了。我们一路上谈了好多好多关于汽车的看法和认识,真的非常投机。
谈话间,我们已经到了跟车主约好的地方。韩给车主打电话。不一会儿,车主就把那辆330ci开过来了。他带我们到了他家附近一个光线较好的地方,这时已经是快晚上八点了——这边的人主要都是在晚间活动。这时,我才看清车主,是一个英国本土的年轻人,穿着牛仔裤,裤子的膝盖上有两个洞,也许这是一种时尚吧,在北京街头也有年轻人这样穿的。不过,好像在国内这种穿法快过时了。我这只是对他一瞥的印象罢了,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看车。刚才车刚出现,我就注意到,这款330ci是比较老的一款,因为前大灯是卤素大灯,不是双氙气大灯。我在国内一般看到的都是进口的330ci。2003年以后进口的都是双氙灯的,从这点上,我觉得他的车价就应该打点折扣了,现在330ci,虽然出新款了,这种E46车型的330ci新车在国内还是能卖到60万左右的。所以,8500镑的价格还是值得的,不过,买车嘛,总得找毛病,压价格嘛。我仔细查了车身,右侧有过擦伤,但不明显,发动机没问题,其他部分也没问题,后面还加装了低音炮,音响效果非常不错!我们乘坐了一下这车,我听车的各部分也没什么杂音,也没有什么异响,我点头认为不错。韩带着我和另一个和他一起来的朋友跟那个车主上楼,准备付钱。因为没有路税,所以车价谈到8300镑,合人民币12万吧,不错的价格,不错的车,才四年的宝马车呀,在国内简直不可能买到这样的价格的宝马,除非是特别老,特别破的,那就不说了。我能看出来,在车主试驾的过程中,韩已经被宝马330ci超强的动力性所吸引。经典的直列六缸发动机的确让人心情愉悦:彭湃的动力似乎孕育着无限的能量,发动机低沉的吼声有如闷雷,让每一个初次体验者,急促的心跳就像翻飞起伏的气缸活塞。
一切都很正常,就在要付钱之际,韩发现“车主”给我们的所有汽车的相关东西中,少了一份汽车买卖时必备的十六开的车辆所有书,而“车主”说这个所有书三周内就能从有关部门寄回来。我们一下从驾驶宝马的兴奋中警觉起来,如果没有这个所有书,在英国是不能买卖的。我起初也不明白,后来韩给我解释了原因:没有这个所有书,说明我们没有这辆车的所有权,如果我们付钱给这个人,而这个人报警说他的车丢了的话,这里的警察会毫不留情的找到韩,并把这辆车要走,还说我们偷车,一切都没有办法了。这样就等于被骗了,因为即使买下了这辆车,没有所有权,而所有权在别人手中。再说,还有可能这车时被偷的销赃车的风险。经过韩的一番解释,我终于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就跟国内的汽车发票一样,旧车买卖就需要有所有发票证明,行驶本等等。英国同样也有的,这个十六开的纸就是,上面写有关于这辆车的包括车主等信息在内的一切信息。无论那个“车主”怎么解释,韩坚决不买了,我也觉得这样做很对,这时候谨慎点好!
回家的路上,韩真的很遗憾,他真的爱上了宝马强劲的动力性能了,特别是那种强烈的推背感,0-100公里只有6秒,启动时,就像脱缰的野马,喷薄而出的动力,着实令人陶醉。韩说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网上看到的一款奔驰跑车,那辆才不到6000镑,当然驾驶感觉和这辆宝马不能比了。他说要是买了新车,就把他这辆奥迪A6 1.8T 2500镑处理掉。他的奥迪A6不是现在的新款,是老款的,1.8T、手档,12万英里了,涡轮增压有一点小问题。要不是我初来英国,我真有心把他的A6买下了,别忘了A6 1.8T,天蓝色(国内没有这种颜色),虽然里程数稍多,国内新车卖估计30万吧,二手车卖4万人民币真的很划算的。真是心痒难耐啊!
本文作者在北京是卖宝马的,现在英国培训,其间经历了几次帮朋友购车的过程,文中详尽的描述了如何挑车和与经销商打交道的过程,而其中一句“原来世界上哪里的经销商隐瞒事实的作法都是相似的“或许是我们消费者能够借鉴的。
初识英国二手车;自动挡只卖4000元
到英国的第一天,我本想调整一下时差,可是中午接到洁打来的电话,说一会儿,她一个朋友要去买辆二手车,知道我以前是搞汽车这行的,多少还是知道一些关于汽车的知识的,帮忙去挑挑车。我刚到闲来无事,正好走一趟,就算在伦敦玩了。
下午3点来钟,洁来找我了。她的一个女邻居,来自中国江苏的小女孩,要买辆菲亚特的PANTO。她们还找了另外两个中国男孩子,其中一个男孩子开着他的车,是一辆三菱的普通的四门轿车,我在国内根本没有见过的,也是他买的二手车。我早就在国内听好多从国外回来的客户说,国外的二手车市场非常活跃,比国内二手车市场成熟多了。这回印证一下。
我们一同上路,刚要走时,又开来一两银色的丰田小跑车,下来了一群男孩子,年龄都不大,也就是19、2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为首的下来跟我们打招呼。原来开三菱的男孩子认识他们,听他们说那辆丰田的小跑车,也是他们刚买的,花了2000镑,合人民币30000元。我看了看车况,相当不错,在国内这样的二手车怎么也得卖十五六万的,当然,国内也没这种车型。我初步认识到这里的二手车有多便宜了。
往西走,出了伦敦市区,我们终于找到了要买车的地方,是一个巴基斯坦人在网上公布的卖车信息。这里的人都是这样买卖二手商品的,英国这种电子商务做得比较成熟。当然,我看路边也有好多二手车场出售二手车,还有路边停放的车上也有贴着此车欲出售等的二手车交易方式。
我们终于看到女孩子看中的车子,是辆菲亚特的PANTO,国内没有这款车,不过,样子比较像菲亚特的Palio。我试了试车,发动机声音太大,简直是噪音了,打开引擎盖,我一眼就看出这车撞过,而且大修过,可是,卖车的人从来就没有提过这事。我明白了,原来无论在哪里,都有隐瞒实际信息卖车的,英国也一样。不过,这都逃不了我的法眼!法眼说得有些夸张了,反正这车的问题看出来了,所以我们连价钱都没再谈,那人出价600镑,后来说500镑,合人民币7000元,我们都不要了。后来,我听那些新认识的朋友说,在英国还能花200镑买台自动档的汽车呢,而且有的性能还很不错,有个认识的中国大姐开了7年200镑的车,到现在还没坏过呢!我初到英国,挺难以想象合人民币才几千块钱,就能买到自动档的汽车,而且不是那种破车。这让我对国外的二手车市场有了进一步认识。
路边急买二手车:操作简便
那个要买车的女孩子看到这辆菲亚特破车不能买,心里很焦急,脸胀得通红。路上,女孩说她明天上班就要到新的地方打工了,很远,一定要有车才行的。看来,她的计划要泡汤了。她不停的嘀咕着“网上明明看上去挺好的,被这个阿三吹得天花乱坠的,被骗了,被骗了!”女孩子是南方人,带着南方口音,更让人觉得怜香惜玉的,为她买不成车而难受。
只好往回返了,女孩很是难过,车慢慢前行,而我们就只能劝她,她只是默默不语的看着窗外。我们沿着伦敦狭窄的街道往回走,车内气氛比较凝重。我心想,这下买不成车了,我本想看看二手车的交易情况呢!突然,那个女孩子叫一声“停车”,我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蒙了。车停在路边,那个女孩跑下车。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因为伦敦这边有许多把车停在街边,车上贴有“此车要卖”的标签,把该车的里程数、行驶年限和排量、车主的联系方式等等信息写出来,实际上,北京也逐渐有很多这样的售车情况了。在北京街头,也经常会看见路上的车贴着这样的标签。只不过,没有像在伦敦这么普遍,经常能看到的。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二手车交易方式。
那女孩子跑下车,看到路边停着一辆。我走过去一看,是Ford MODEO,老款的那种,深色的,1600cc的排量, 96年的车了,只标价600镑,外观来看,还不错!现在国内生产的Ford MONDEO 是新款的了,这辆是它的上一代产品。不过,在国内有,但是还真很少见到。车上的纸条有车主的电话。女孩子买车的特点都有共性,就是只关心外观好看与否,别的什么性能都是次要的,这点那里的女孩子都是共通的。这位南方女孩在百般沮丧之时,往车窗外看去,相中了这辆车的外形,就准备和车主谈谈,有心要买下了。给车主打过电话,车主很快就赶到了,听英语的发音不是本地的,看样子像是来自东欧的,后来洁告诉我,他们是来自罗马尼亚的。
南方女孩和车主谈了谈车价,而我们就来检查车况。我打开引擎盖看看前车头是否有过撞击,听了听发动机的声音,我认为都状况良好,只是在前保险杠上和后备箱处有一些不是很严重的伤痕——说明有过小碰撞,想想十年的车了,有些小伤也很正常。由于这时已经晚上9点了,又这么仓促,我看车身以及发动机其他部位只能凭着路灯将就看了,基本上我是凭感觉,没发现有什么问题。试开了一下车,由于在国内开车都是左开的,在这里是右开的,我第一次在英国开车,左手控制档位,还真有些不适应,不过,开车时间已经六年了,所以很快也就适应了。没敢多开英国是在左边道开,我初来驾到的,不敢多开,试试加速,车的整体感觉还行,发动机声音也算正常。那边价格最终谈妥了,500镑,成交了,我一想合成人民币才7000元,买一台三厢式FORD车的确太划算了。很快交易完成,付钱,开车,走人,根本没有在国内的过户不过户一说,交易简便,车主把保养手册,各种汽车证明等等交给那个南方女孩,一切都很顺利。就这样,我们就快速的把一辆路边的二手车买走了!由于天黑,刚开始我还以为这辆FORD MONDEO 是黑色的,后来交易完成后,我才看清原来是墨绿色的,英国的二手汽车交易就这么简单快捷,简捷得难以想象。我们一路上狂奔,那辆新买的二手FORD MONDEO,紧跟我们前面这辆三菱小车,动力性十足,女孩子快乐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到经销商处买二手车:车主故意隐瞒实情,挑车要仔细
到英国的第三天,我到隔壁的邻居赵哥家坐坐。他们是一对沈阳来的夫妇,正在ebay上找伦敦二手车的情况。我一问才知道他们要买二手车,主要是要在这边中餐馆送餐使用,当然,有车家用更方便。我毛遂自荐帮他们选车,他们看到我这个“专业人士”,就欣然接受了。
他们原本有辆二手的丰田车,他们开了一年,买时1600镑,车的助力油总漏,修了好几回,后来卖给了一个福建人,卖了1500镑,很赚了。据说,那个福建人什么都不懂,第二天还问他们油箱盖怎么打开呢!他们要选2000镑左右的,最高不超过2500镑的车。起初,他们的另一个朋友,来自河南洛河的楠哥说考虑个A4,我总是拿北京的车价比较,一看网上,2500镑还真能买上一台。在国内4、5万人民币根本不要考虑买A4呀,就是捷达,也就是老款一般的,里程数还不少的那种。这里竟然能买到A4,对于我这样刚来的,简直不可思议,这就是英国二手车的现实。
我帮他们选车的时候,对于在这里的二手车手续有了一定的了解。英国这里二手车,车辆有MOT,也就是国内尾气等检测,车辆上路要交路税,也就是国内的养路费,车船使用税等等。这些都是我接触的新名词,不过,我以前国内有车,而且又是搞车的,相对照起来还是可以很快理解的。理解他们跟我说,他们得买保险。这里的中国人一般都不买保险,一方面,保险比较贵,好车,像宝马、奔驰、奥迪等保险系数高,所以保费也相应比较高,有时要高出一般车好几百镑,甚至上千镑,便宜的车也要二三百镑。但对于赵哥他们要长期在英国居住的,买保险就是必要的,因为这里的保险制度比国内完善,每年要给不断的优惠,时间一长,无论你买什么车,可能保费都会变得很便宜了,当然是在不出事故的情况下。这里各个保险公司都是联网的,各种情况,出没出险等保险理赔情况一目了然。不像国内的保险公司,如果你的车子今年出过险,那可以换家公司,照样能够得到优惠,就是这么简单。可英国这边,反而不行,因为这里比较讲究信誉,这点很重要,随着我生活的深入,对信誉二字在英国的作用认识越来越深。
他们在网上找到一辆高尔夫,照片拍得很好看,银色的,描述的车况也很不错。只不过,离我们住的地方比较远。楠哥开着他的那辆“沃克斯豪尔”英国车,1400镑买的,去了高尔夫车所在地。那地方在伦敦外,我到这里没两天,反正晕菜了,不辨东南西北。我们到了目的地,这里有好多的车场,FIAT的,SEAT的,Ford车的展厅等等。因为我们出发时就已经5点多了,又得找地方,等我们找到地方联系车主就已经八点半了,天已经很黑了!车主,一个典型的英国年轻人,把他的那辆高尔夫开来了,是1400cc的手档车,1996年的车了,改装过了,大轮毂宽胎,大包围。从外观上看,车还不错,不过,打开引擎盖我一看,左侧叶子板撞过,左前车大灯换过。这些情况,车主没有事先跟我们说,可能是想隐瞒,如果我们不懂,就糊弄过去了。他看我懂车,立刻就跟我解释这边的确撞过等等,怎么怎么样的修了,我一看他张牙舞爪、一脸紧张的样子,我心里直好笑。之后,试一下车,我们都感到车没有助力转向,方向盘太沉。我们都不能接收这辆没有助力转向,还撞过的车。他标价2100镑,后来降到1600镑,我们根本不考虑了。经过短短三天,我对这里的二手车价有了更深的了解,这里的高尔夫等大众车价格是很高的,有的时候跟二手的奥迪车价格差不多。我们悻悻而归。正要回家,楠哥的那辆“沃克斯豪尔”牌汽车一打着火声音就不对了,呜呜的声音,像跑车声了,好震耳。我下车一看,初步判断好像是排气管出气口处有裂缝了,不过不影响开车。二手车出现了老化问题,这里的状况和国内一样,不过,他的车开了7万多英里,约十万公里了,也是该有这种现象了。我跟他说不用担心,明天查查就是了,不影响驾驶,我们回家继续找车。
我们最终的意见是,不选择私人手里购车了,虽然便宜,但是质量不能保证,还是到经销商手里选车吧,这里的经销商会把车辆的情况如实的告诉顾客的,因为他们要顾及信誉。我们的主攻方向变成了经销商的车辆,经过一天的努力,在网上找到两辆相对较合适的车备选,一个是墨绿色的mazda 323F,国内有这款,不过,这辆车是手档的,两厢式,国内没有。国内的马自达都是自动档的,三厢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后屁股车!另外一辆是ROVER。我们都看上了马自达,觉得这车不赖。不过,就是这个经销商的位置太偏了,也是外伦敦,我们位于伦敦东部,它的位置在伦敦西部,就像在北京我们在四惠,而它的位置在门头沟区。楠哥开车去不了了,因为车有问题了,他不放心开了。我们只能一行坐伦敦地铁,之后坐火车去了。在网上的标价,这车是2250镑,去的头天晚上赵哥的媳妇李姐给车商打电话,他说最低能给1800镑,我们有些疑虑,这车一下便宜那么多,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哪里的经销商都很精明
我们一行三人去了那个车场,真的好远,我又一次横穿伦敦,从东边到西边,从早上九点出发,到下午1点多了,才到当地火车站!下了火车,我们在车站给那个经销商打电话,他派人来接我们,说五分钟就到。而我们在瑟瑟的秋风中,足足等了20分钟,终于等来了,是一辆奔驰ML270吉普,开车的是一个印度裔青年。坐在车上,我们听着欢快的印度歌曲,走了10多分钟,到了那个车场。这个车场不是很大,也就是像北京的一个中等的汽车加油站那样大小,里面停满了二手车,什么本田呀,丰田呀,福特呀等等。而我们要看的那辆车,他们正在冲洗。看来我们多等的时间,是为了让他们做些准备工作,拖延时间。这样看来,世界各地的经销商都会采取这样的办法拖延时间。
我们也没太在意,很快投入到查车的过程当中,查车身,看发动机,检查线路好坏,听引擎声音,试车等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我点头认定是好车,此车没撞过,各方面都不错,而且保养的也很好,经销商手里的车就是经销商的车,整得挺好。那个接我们的印度阿三看着我仔细查车,知道我懂,总用那种警觉的眼神看我,看得我很不自在,这也许就是同行是冤家吧,怕我看出问题。试车时,我坐在副驾驶位置,阿三不让我们开,怕我们的技术不好,把车开坏了。经销商做事情就是认真、周到和正规。
很快成交了。1800镑,他们给车作一次保养120镑,一共是1920镑。在这里做的保养价格很便宜,可能是因为这里比较偏,在外伦敦,也就是伦敦的远郊区县,要是在伦敦市里做全面保养要300镑左右呢,这是赵哥跟我说的,我其实根本不知道这些。车场老板是接我们的阿三的哥哥,拄了个拐杖,他说他的左腿前两天跟人家飚车撞车撞伤了,打着石膏。我们没有那么多现金,那个印度阿三就开着那辆奔驰把我们送到附近的银行,趁着赵哥他们去取钱,我和那个印度阿三闲聊,他告诉我,他的这辆奔驰ML270买的时候花了28000镑,我想了想,合人民币43万左右吧,是比国内便宜,国内一般奔驰ML320比较多,我估计售价一般在70多万吧,因为他和宝马x5 3.0属于同级产品,X5 3.0i在国内也差不多这样的价格了。那么奔驰的ML270排量小了一点,国内就算买也估计得60万,所以还是英国这边便宜多了。
我们付完车钱,赵哥把车牌和车型告诉了保险公司作登记之后,车也保养的差不多了。车是由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哥们做的保养,我跟他聊了聊,他说这车不错,我趁着他换机油,把车在架子上升起来的时候,查了查底盘,还真没什么问题。保养完,赵哥他们也和经销商办完了交接手续,我们在附近的加油站加了油。经销商就是经销商,精明到卖给我们时,油箱里的油都见底了!我们公司要卖新车时,也都是这样的,原来哪里的经销商也都是一样啊,都是那么精明!
赵哥开着两厢mazda 323F。这车有CD,有助力转向,真皮座椅等等,他和他媳妇李姐都很满意,后来我试了试车,也感觉很不错的。赵哥后来说那个印度老板说,头天晚上他们给他打电话,太晚了,他已经休息了,接电话没有清醒,所以把车价说低了,他们原本还有一辆mazda,标价1900镑的,误认为是那辆呢,一下便宜多了,但说话算数,既然我们老远来的,就按那个价格了。我们占便宜了,或许他就是给我们一个心里安慰罢了,赚钱还是赚的。我又问赵哥为什么要买手档的,自动档的多好开呀。他跟我说,伦敦汽油比较贵,所以手档的车比较省油。到加油站,这里油是每升0.9镑,合人民币将近14块钱了。想想如果在国内,现在4块多钱人们就已经感觉很贵了,这里每升14块钱,那大家在国内还开得起车么!?这次买车使我感到还是在经销商处买车比较保险,不过,肯定要比从私人那里买,车价会贵一些,因为经销商肯定要赚更多的利润的。总体来说,各有利弊。
12万元的宝马,我们却不敢买了
我总觉得这些天看的车还属于低价位二手车,没有什么机会看到更高价位的好车!机会终于来了,我的房东给我打电话,他的一个朋友要买车,他看上了一辆宝马330ci双门跑车,我在国内最熟悉不过的就是宝马车了。
我跟那个朋友,在约好的地点见面,他们来接我。我如约到达指定地点,一辆天蓝色的奥迪A6停在我的身边,开车的人就是我那个房东的朋友。这个朋友我叫他韩,我们相互之间认识了一下,之后直奔目的地而去。路上,他把关于那辆宝马的基本情况给我介绍了一下。他说他看上一款330ci,双门硬顶,2001年车,黑色的,标价9500镑,他能谈到8500镑!以我这一段的经验,这个价位挺不错的。一般情况下,在伦敦,买二手宝马,年头这么短的,价格在8000多镑的,真的不多!别忘了,330ci这款车,我认为无论从操控性到驾驶性各个角度都是非常完美的一款车,我在国内多次试驾,真是感觉非常好,充分能够感受到宝马出色的驾驶乐趣。这款车也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款中高档车型。我初步的跟那个朋友解释了一下,那个朋友也是个非常喜欢车的人,前后在英国已经换过10多辆车了。我们一路上谈了好多好多关于汽车的看法和认识,真的非常投机。
谈话间,我们已经到了跟车主约好的地方。韩给车主打电话。不一会儿,车主就把那辆330ci开过来了。他带我们到了他家附近一个光线较好的地方,这时已经是快晚上八点了——这边的人主要都是在晚间活动。这时,我才看清车主,是一个英国本土的年轻人,穿着牛仔裤,裤子的膝盖上有两个洞,也许这是一种时尚吧,在北京街头也有年轻人这样穿的。不过,好像在国内这种穿法快过时了。我这只是对他一瞥的印象罢了,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看车。刚才车刚出现,我就注意到,这款330ci是比较老的一款,因为前大灯是卤素大灯,不是双氙气大灯。我在国内一般看到的都是进口的330ci。2003年以后进口的都是双氙灯的,从这点上,我觉得他的车价就应该打点折扣了,现在330ci,虽然出新款了,这种E46车型的330ci新车在国内还是能卖到60万左右的。所以,8500镑的价格还是值得的,不过,买车嘛,总得找毛病,压价格嘛。我仔细查了车身,右侧有过擦伤,但不明显,发动机没问题,其他部分也没问题,后面还加装了低音炮,音响效果非常不错!我们乘坐了一下这车,我听车的各部分也没什么杂音,也没有什么异响,我点头认为不错。韩带着我和另一个和他一起来的朋友跟那个车主上楼,准备付钱。因为没有路税,所以车价谈到8300镑,合人民币12万吧,不错的价格,不错的车,才四年的宝马车呀,在国内简直不可能买到这样的价格的宝马,除非是特别老,特别破的,那就不说了。我能看出来,在车主试驾的过程中,韩已经被宝马330ci超强的动力性所吸引。经典的直列六缸发动机的确让人心情愉悦:彭湃的动力似乎孕育着无限的能量,发动机低沉的吼声有如闷雷,让每一个初次体验者,急促的心跳就像翻飞起伏的气缸活塞。
一切都很正常,就在要付钱之际,韩发现“车主”给我们的所有汽车的相关东西中,少了一份汽车买卖时必备的十六开的车辆所有书,而“车主”说这个所有书三周内就能从有关部门寄回来。我们一下从驾驶宝马的兴奋中警觉起来,如果没有这个所有书,在英国是不能买卖的。我起初也不明白,后来韩给我解释了原因:没有这个所有书,说明我们没有这辆车的所有权,如果我们付钱给这个人,而这个人报警说他的车丢了的话,这里的警察会毫不留情的找到韩,并把这辆车要走,还说我们偷车,一切都没有办法了。这样就等于被骗了,因为即使买下了这辆车,没有所有权,而所有权在别人手中。再说,还有可能这车时被偷的销赃车的风险。经过韩的一番解释,我终于明白了这里面的道理:就跟国内的汽车发票一样,旧车买卖就需要有所有发票证明,行驶本等等。英国同样也有的,这个十六开的纸就是,上面写有关于这辆车的包括车主等信息在内的一切信息。无论那个“车主”怎么解释,韩坚决不买了,我也觉得这样做很对,这时候谨慎点好!
回家的路上,韩真的很遗憾,他真的爱上了宝马强劲的动力性能了,特别是那种强烈的推背感,0-100公里只有6秒,启动时,就像脱缰的野马,喷薄而出的动力,着实令人陶醉。韩说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网上看到的一款奔驰跑车,那辆才不到6000镑,当然驾驶感觉和这辆宝马不能比了。他说要是买了新车,就把他这辆奥迪A6 1.8T 2500镑处理掉。他的奥迪A6不是现在的新款,是老款的,1.8T、手档,12万英里了,涡轮增压有一点小问题。要不是我初来英国,我真有心把他的A6买下了,别忘了A6 1.8T,天蓝色(国内没有这种颜色),虽然里程数稍多,国内新车卖估计30万吧,二手车卖4万人民币真的很划算的。真是心痒难耐啊!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