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2 September 2010

zhuan 话说天量储备

http://www.infzm.com/content/50197

中国的私有部门换回了大量的外汇。而拥有金融保护的国有企业则因为找不到更多盈利的投资机会,选择了将更多的资金存在银行里,同时由于政府和银行不把资金贷给具有效率的私有部门,只能选择存有天量的外汇储备资产

张三是个地主,一家四口,一老婆两儿子,不过小儿子是张三的私生子。夫妇俩对大儿子自然是宠幸有加,有求必应,要啥给啥,但对小的每月都是固定的支出,连大儿子私下给弟弟的,张三老婆也会要回来。
张三有三块地,一块自己种,两儿子各一块,大儿子的那块土地肥沃,小儿子那块则背光缺水,光秃秃一片,一年种下的粮食,能够他一人吃就不错了。每年开春,张三老婆都会为大儿子准备好足够的种子和化肥,希望他来年有个好收成,私生子则一粒种子都拿不到。
大儿子有父母靠着,也就对自己那份田地爱管不管,收成差了,就怪天,收成好了,自己就私下扣了,反正父母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呢,虽然大儿子地不错,张三夫妇每年省吃俭用还得补一些口粮给大儿子。小儿子知道自己的地差,而且不可能从父母那里讨吃的,自己的种子也就那么点,因此是想尽办法伺候土地,起早贪黑,尽心尽责。收成反而不差,每年还可以交一些粮食给父母。
张三一家就这么紧巴巴地过着日子,每年都得存下四成的粮食以备下一年。如果哪一年年景差了,张三就会偷偷给私生子些种子和化肥,这样他来年可以多收个三五斗,家境也好过些。但一旦私生子和大儿子对种子化肥有争执时,张三老婆是二话没说,肯定把张三私生子责骂一通,一边呆着去。
故事说到这,大概大家也清楚了,张三就是政府,张三老婆就是财政部和央行,而大儿子就是国有企业,私生子就是私企。
国有企业因为预算软约束的问题,没有激励努力工作,而私有企业因为预算硬约束,一切靠自己,反而效率高。政府的信贷(种子和化肥)却流向了没有效率的国有企业。经济进入低谷时,政府就放松对私企的控制,以便活跃经济。而当私企开始和国企争夺能源矿产等原材料导致通货膨胀时,政府马上收紧私企,而这一收,经济就又陷入困境,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不过故事才刚刚开始。话说某一天张三家通了公路,大儿子光顾着瞧新鲜去了,小儿子却打起了路上跑车的主意,他琢磨,要是把自己种出来的东西运出去卖了,岂不是可以多赚点?这小子的头脑好使,第一年卖粮得的钱,没花了没吃掉,反而运回一辆农用拖拉机,张三夫妇问,你小子哪来的钱啊,小儿子说借的,“跟人签了合同,付了首付,等明年粮食种出来了还剩下的”。这一来,张三家第二年的产出大增,主要是小儿子的田产出多了很多。
小儿子想把他老爹和大哥的地也租来种,但被张三老婆一票否决了,张三老婆对张三说,你老糊涂啦,我们怎么能把家庭命脉交给这个私生子,他要有一天不给粮了,你我怎么活。张三一听在理,也就拒绝了小儿子的提议。不过由于小儿子交粮多了,日子也宽裕起来了。
第三年,小儿子又搞起了大棚蔬菜,还请来城里专家作指导。张三说你这忙乎啥呢,小儿子说这是高科技,我跟城里专业公司合作呢,到时候产出分成。结果,这一年,小儿子家又大丰收。
现在小儿子基本就不需要张三提供种子和化肥了,张三就多给一些粮和化肥给大儿子,但给大儿子多了,他也不知道怎么花,很多时候就又交给他娘保管了。一年下来,小儿子交粮多,加上自己和大儿子那块地的收成,张三家四成的存粮比例就显得多了。张三就又为存粮会被老鼠吃了开始发愁。小儿子说那我不交粮食给你了,我去把多余的粮食卖了,交铜板给你。张三想着还是这孩子脑瓜好使,每天数着钱乐开了怀。
张三曾想过,自己可以把铜板交给小儿子打理,让小儿子买更多的田更多的化肥,这样来年有更多的收成,不过张三老婆还是那句话,提醒张三,始终记得小儿子毕竟是私生子啊,不放心啊,大儿子虽然不成器,但毕竟听话啊。
这段故事讲的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私有部门积极引入了外资,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把产出卖到国际市场上去,换回了大量的外汇。而拥有金融保护的国有企业则因为找不到更多盈利的投资机会,选择了将更多的资金存在银行里,因此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储蓄率提高很快。同时由于政府和银行不把资金贷给具有效率的私有部门,只能选择存有天量的外汇储备资产。
这样,外资进入中国,中国通过持有美元资产而将资本又输入美国,形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资本双向流动,但这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利差损失,外资的资本回报高达10%以上,而外汇储备在2000-2007年的平均回报大概是3%(根据我的研究),如果算上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的话,那就是负的。
(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博士生)